■ 研究领域
低碳能源动力系统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及试验示范。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 研究方向
1.高效低碳燃气轮机: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研建,天然气、氢等低碳燃料燃烧基础研究、燃烧室研制及系统应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设计,压气机、燃烧室和透平匹配与试验技术。
2.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热-功转换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和压缩机、换热器、透平主要部件的基础研究、部件研制与测试、循环系统性能研究与优化,紧凑式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研制与测试。
3. 先进动力循环及能源动力系统:新型动力循环、燃料清洁转化、节能减排降碳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低碳能源动力系统原型和性能、优化集成、部件研发和试验示范。
■ 人员组成
现有职工56人,其中正高级岗位人员5人,副高级岗位人员23人;在站博士后3人;在读研究生37人。
■ 2024年项目情况
2024年度在研项目35项,新争取各类项目5项,其中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3项。
■ 2024年主要成果与工作进展
在燃气轮机方面,开发了化学反应器网络自动生成算法,实现燃烧室NOx快速预测,与试验值相比误差<10%;初步建立了基于火焰动态特征测量、火焰描述函数计算、一维热声振荡预测的燃气轮机燃烧振荡测量和预测方法,发展了基于火焰锋面空间分布的时滞分析方法;完成了MILD燃烧器的燃料适应性概念验证;研制的天然气湿化循环、IGCC微混燃烧室完成F级参数全温高压试验验证,实现NOx<10ppm@15%O2;完成某型工业燃机富氢燃料气燃烧室低排放方案设计与试验验证。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热-功转换技术方面,完成了低温热源下MW级TAC发电主机的结构设计及其在高温工况的性能校核,并扩展应用场景完成了高温热源下MW级TAC发电主机方案设计;建成的MW级S-CO2试验台承接了国内多个用户的S-CO2部件实验测试任务;面向海上平台发电需求,开展燃机余热S-CO2循环发电示范工程方案研究。
在先进动力循环与能源动力系统方面,开展了生物质气化的基础研究和试验研究,获取了生物质热解以及热解焦油在不同气氛下热裂解的反应行为,判断了半焦气化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针对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构建了基于化学回热的氨、甲醇和甲烷燃料燃气轮机循环,通过能量与㶲分析方法,完成循环的整体热力学性能评估和影响机制分析。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方面:压气机、燃烧室、透平、超临界二氧化碳等试验台完成安装和单体调试,进入联合调试阶段,部分试验台达到验收指标:CP01单多级压气机试验台完成满转速机械运转调试;CTF#1燃烧室试验台支撑多型号自主F级重型燃气轮机的燃烧室部件研制,国内首次完成F级重燃燃烧室掺氢40%全温全压性能试验;透平TB01试验台国内首次开展F级重燃透平第一级动静叶全温全压冷效试验,TB02试验台完成首次点火,TB03试验台完成联调达到设计指标要求;GC01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试验台二氧化碳主泵、压缩机完成测试、达到设计参数,全系统开展了带负荷热态试验;高温压缩空气源正式投入使用,燃料系统一期投入运行并实现对试验台供气,蒸汽锅炉完成性能考核,工质系统完成机械竣工,试验台管控及数据中心一期正式上线部署;上海气源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计量分系统中标准计量设备均已到货并开展安装调试。
本年度共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18篇被SCI收录,5篇被E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20项,获得19项专利授权(实用新型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
主 任:徐 祥 副主任:赵丽凤 邵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