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部门

新技术实验室

  ■ 研究领域     

  高端装备热管理、复合增材制造、智能与低碳制造等技术研发。中小型燃气轮机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产品研制。面向绿色能源的航改燃气轮机研发,多燃料低污染燃烧技术创新。

  研究方向

  1.复合增材、超高温材料、低碳与智能的制造技术: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低碳与智能制造技术;高端装备热管理技术;聚光太阳能综合利用、伪装隐身、热功能材料;仿造遮障伪装技术研发,背景特征仿造技术;开发纯氧化物气凝胶的真空冷冻干燥制备工艺,制备大块氧化物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

2.中小型燃气轮机研究与开发:中小型燃气轮机性能参数研究;多级轴流压气机气动特性研究;低污染燃烧室研究;滑动轴承特性研究;整机转子动力学研究;涡轮设计技术、控制系统设计技术、整机试验技术、新型动力系统开发技术。

3.航改型燃气轮机研发:5-10MW级航改燃气轮机整机设计和通流匹配,航空发动机陆用改造关键技术,航改燃整机及发电机组集成、试验、推广应用;燃气轮机多燃料、低污染燃烧技术研究;贫预混燃烧机理研究。

  人员组成  

  新技术实验室由3个科研团队构成,其中职工52人,正高级岗位人员6人,副高级岗位人员6人,中级岗位人员14人。在站博士后4人,在读研究生21人(其中外籍7人,联合培养9人)。

  2024年项目情况 

  2024年度在研项目51项,新争取项目29项,其中,国家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项,中国科学院任务/院其他任务6项,两机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横向企业委托项目26项。结题并通过验收项目11项。

  2024年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果  

  复合增材制造方面,实现点阵填充高效紧凑微通道、点阵吸液芯热管等核心部件的设计与一体化制造;卫星恒温板样件、微孔发汗复合点阵隔热板及雷达散热板等多个结构样件完成增材制造;设计BCC、FCC、ARCH拱形点阵三种高超声速飞行器前缘点阵结构优化设计、中空点阵难熔金属钨合金前缘较传统设计减重42%以上、钨合金成形致密度>99%;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典型金属结构激光熔锻原位修复“双激光”工艺匹配”的年度研究任务;针对钨合金增材制造中的开裂问题,完成钨合金材料成分优化及激光/电子束增材制造工艺优化,实现了钨的无裂纹打印。

高端装备热管理技术方面,“微纳槽群集成热管理节能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参加了第26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和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科技成果对接会活动。

低碳与智能制造方面,完成数控机床综合监控平台、刀具状态监控系统、加工过程自适应调控系统各1套;完成生产装配过程知识库管理系统、生产装配过程知识推送系统、实现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知识推送系统延时不大于1秒且准确率不低于80%的考核指标;完成整体叶盘专用CAM软件及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的开发;牵头制定《人工智能领域算力中心绿色运行与维护标准》,该标准对算力中心解决高功率芯片散热与冷却能耗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绿色算力中心的构建提供了标准指导框架。

中小型燃气轮机方面,配合完成16MW级燃机整机制造,设计试验必要部件,确定燃机试验台,开展试验准备工作。

航改型燃气轮机方面,HAT燃气轮机完成8MW运行试验和空气加湿20%的整机试验,总体设计、燃烧室研制和整机运行操控均得到验证。

燃气轮机多燃料、低污染燃烧技术研究方面,完成氢氨混燃低污染燃烧室的带压全温试验验证,论证并验证了氢氨低污染燃气轮机燃烧室的可行路径,为研究所在氨燃气轮机领域赢得先机奠定了基础;完成纯氢低污染燃烧室在出口温度1450℃下安全稳定运行,NOx排放低于10ppm@15% O2

本年度共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17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申请专利21项,申请软件著作权9项 ,获得33项专利授权,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

  主任:杜宝瑞   副主任:马艾迪